游客发问,解开百年谜团——儋州东坡书院钦帅堂名称小考
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8月24日讯(通讯员 刘军 记者 刘涛)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暑假期间,随着纪录片《定风波》在央视热播,沿着东坡足迹打卡再度升温。然而一些资深游客在儋州东坡书院游玩时,对书院里的“钦帅堂”“钦帅泉”之名不解。
【资料图】
钦帅泉。儋州市东坡文化旅游区供图
这个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当地的居民和众多学者。在已多次出版的《琼台说诗》一书中,记者看到了对钦帅堂、钦帅泉得名“历来皆不得其解”的表述。为此,记者近日采访了海南史志库专家组成员郑彤,进行了解读。
钦帅堂、钦帅泉并非原貌
按照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官网的介绍,钦帅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钦帅泉据说是苏东坡当年与学子煮茶用的水井,明代经过疏浚,正式命名为“钦帅泉”。井旁的钦帅泉碑为明代遗留,同样立于万历二十三年,由当时的儋州知州陈荣选立碑并撰写碑文。他在任期间,修缮了载酒堂,增建了载酒亭、钦帅堂。
“我们今日所见的钦帅堂、钦帅泉并非原貌,在岁月的洗礼中,它们历经磨难,几经修缮。”郑彤告诉记者,现在的钦帅堂,是1995年依照明代堂榭风格设计重建的,钦帅泉也是在1984年修复的。
1979年6月7日的《海南日报》曾记录了东坡书院彼时的荒凉:“载酒堂屋破堂空,俨如破庙;载酒亭顶秃柱朽,摇摇欲坠;亭旁两口原有金鱼戏水、红莲盛开的清水池均干涸残破,池内假山已不见踪影;正殿内的塑像、神龛、碑记、匾额、楹联等文物荡然无存;书屋内收藏的《苏文忠公居儋录》等珍贵图书全部遗失;用郭沫若、田汉同志游览书院时写的诗做的诗碑也都被打翻在地,残缺不全。整个书院,除一围颓墙、几株古树依旧,其余均面目全非,不堪入目矣!再看桄榔庵,也是遍地荒草,庵堂已无,仅存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。”
有人认为是“钦师”
何为钦帅?按照《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》的解释,钦帅即钦差大臣,是明、清对皇帝钦派外出办理重大军国事务官员之通称。又称钦差、钦派。明朝之钦差有出征、出使、巡视按察、专办某差之使命,总督、巡抚、经略、总理、巡视、抚治等官员往往冠此称。但是苏东坡作为贬官,明显与“钦帅”不符。
对此,儋州市博物馆公众号曾转发海南媒体的文章,提到“钦师”一说:“由于早期的州志散佚无所考证,钦帅泉的年代众说纷纭,一说东坡先生谪居儋州时,常与当地学子相聚于载酒堂,为烹茶煮酒,谈诗论文,特掘此井。后年久堙涸,到了明代,儋州知州陈荣选重加修浚,并命名为‘钦帅泉’。一说该井是元代重修载酒堂时挖建的,因东坡曾当过几天兵部尚书,故命名为钦帅泉。民国《儋州志·建置志》中采用清代王时宇《海外集》的记录:明代儋州知州陈荣选曾修葺过载酒堂,‘复于祠左建钦师堂,为诸生会文之所’,《钦帅泉碑铭》中有‘钦帅泉主任惠谷子荣选’,指明钦帅泉的主人是陈荣选。这里对于‘钦帅泉’的名字还提出疑问,认为原来可能是‘钦师泉’,为刻石之误写成‘钦帅泉’。东坡在载酒堂谈诗论文,确为琼地学子的老师,‘钦师泉’一说倒也有合理之处。”
对于“钦师泉”之说,郑彤认为仍颇为牵强,因为钦师常常用来指高僧。虽然苏东坡与一些高僧有交往,并留下不少佳话,然而后人在纪念他的书院中建“钦师堂”,不合常理。
“钦帅”应该为“钦恤”
郑彤认为,解读钦帅堂、钦帅泉,需要从陈荣选入手。
郑彤称,对于这位万历年间的儋州知州,儋州百姓颇为景仰,并曾建三贤祠缅怀他。不过儋州的地方志对其记载仍较简略。譬如万历《儋州志》只在“秩官志”中记曰:“陈荣选,同安人,周恤窭(注:贫穷)夫,厚助文士,翻刻书籍,劝课农桑,男女别途。祀三贤祠。”民国《儋县志》虽在“官师志”中为其立传,但也只有几十个字:“陈荣选,福建同安举人,万历间守儋州。洁己爱民,勤于造士。在任五年,利弊革兴,州人思之。与陈节、潘楠共祀于祠,号称三贤。又祀名宦祠。”
《金门县志》中的“钦恤堂”记载
民国《同安县志》中的“钦恤堂”记载
乾隆《泉州府志》中的“钦恤堂”记载
“儋耳有幸遇名宦,八闽有情记乡贤。”郑彤告诉记者,他在挖掘相关史料时注意到,明代著名方志史学家、明代福建省志《闽书》作者、福建晋江人何乔远(1558—1632),曾为陈荣选和他的哥哥陈荣祖合写了墓碑,即《镜山文集》记载的《陈郡丞公墓表》。
这篇墓表写道:“鳌海公(即陈荣选)申六谕(注:《六谕》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教导民众的条文)以导民、别户数以齐民、清狱讼以苏民、勤农桑以养民,建钦恤堂于苏长公之载酒堂旁,率士子讲德考业其中。”
而在清代的《金门志》、民国的《同安县志》中,相关的记录也是“钦恤堂”。
“钦帅,应为‘钦恤’之误。”郑彤认为,造成这一讹误的原因,应该是海南的地方志中,把“恤(卹)”错成了“帅(帥)”,原来的钦恤堂、钦恤泉碑被毁后,后人重建时又被地方志中的错误误导了。
据介绍,钦恤,语出《尚书·尧典》:“钦哉钦哉,惟刑之恤哉!”指的是一种执政之道——强调量刑时要心存矜恤,慎重不滥。恰如白居易在《止狱措刑策》中所言:“至若尽钦恤之道,竭哀矜之诚,使生者不怨,死者不恨,此王者恤刑之法也。”
郑彤解读说,作为地方首脑,陈荣选在东坡载酒堂旁建“钦恤堂”,既是作为文人,为东坡的颠沛流离鸣不平,认为宋哲宗无情,又是对自己和同僚的告诫:为官一任,要造福一方,量刑要宽严相济,张弛有度。
与此同时,陈荣选也是以这种方式致敬苏东坡。北宋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东坡高中进士,应试的文章便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,正有“钦恤”之意!“可以罚可以无罚,罚之过乎义。……过乎义,则流而入于忍人。故仁可过也,义不可过也。……(先王)知天下之恶不胜刑,而刀锯不足以裁也,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。”
标签: